今天上海这一重磅奖项揭晓!
作为最高奖项,本年度科技功臣奖充分展现了战略科学家对于国家重大需求和上海产业能级提升的引领作用。两位获奖人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担纲领衔者,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
吴光辉院士是我国航空领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飞机设计与研发工作。先后担任过4个型号军、民飞机总设计师,从我国第一型自主研制的预警机空警2000,到我国首款喷气支线,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开拓性贡献。他说,飞机设计事业是他一生的挚爱和追求。
丁健院士是我国药学领域杰出的领军科学家。在任上海药物所所长的十年间,他领导全所建成了符合国际规范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在我国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发起中国科学院“个性化药物”战略先导A类科技专项,为我国个性化药物精准治疗的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
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他一再强调,荣誉是属于大家的。“我们做的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说到目标,他又十分坚定:“要做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让中国的新药走向世界。”
今年有4位外籍专家被授予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彰显了上海在科技发展中秉承开放的态度,致力于为全球科技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获奖人均为国际知名科学家,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10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人中,有6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量子科技、红外物理、智能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骄人业绩。198项获奖项目中,共有1856位完成人,45岁以下的有1133人,占比为61%。年纪最轻的第一完成人是1990年出生的华东理工大学宋冰副教授,牵头荣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复旦大学教授修发贤从事拓扑狄拉克材料的生长、量子调控以及新型二维原子晶体器件研究,面向量子科技前沿。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曲大辉从事动态化学与智能材料研究,并率先探索在自修复弹性体、高性能粘合剂、化学可回收高分子等材料领域的功能应用。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汤奇荣,从事复杂极端使役环境集群无人系统的研究,助力我国复杂极端使役环境集群无人系统技术的突破和落地应用。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李辉从事土壤有机污染危害识别与原位修复机理和技术研究。他所研究的土壤污染防治成果已应用于全国10个省市,成功实现40个污染场地的环境友好型绿色修复,累计修复污染土壤204万方,修复污染地下水58万方。
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胡伟达研究员长期从事红外探测器物理研究。他面向航天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高性能红外探测器“看不清”、“看不真”难题,提出了局域场调控新思想,建立了时空分辨红外光电表征新方法,发现了长波红外探测器强极化场原位钝化表面暗电流和单极势垒场调控体暗电流新机理,构建了红外双色智能识别新架构,大幅提升长波和双色红外探测器性能,推动我国高性能红外探测器跨代发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正研究员做的是金属有机化学和金属催化研究,解决清洁能源难题。他在烃资源高值化和聚烯烃废塑料降解转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实现了聚乙烯废塑料温和可控降解为清洁燃油,为其循环利用提供新途径,开发的数个催化剂也被全球知名试剂公司商品化。
林浩东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临床医学中心的医生,一直在做神经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针对神经损伤修复这一医学难题,他首创了多种新的神经移位手术方法,为下肢不同部位神经损伤修复提供了完整的治疗方案。利用正常腰骶神经根作为新的动力神经,他重建了脊髓圆锥损伤患者排尿功能,并修复膀胱传入神经通路重建其感觉功能。相关成果已在国内外30余所医院推广应用,明显改善了神经损伤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排尿功能。
从事耳鼻咽喉遗传与发育相关疾病研究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副院长舒易来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聚焦于耳聋机制、防治及临床研究,发现了耳聋基因致病新机制,提出了耳聋基因治疗新策略,研发了耳聋基因治疗药物,主导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纠正了聋哑患儿听力、言语和声源定位能力,为耳聋治疗提供了范式转变,为治疗其他形式的听力损失带来希望,奠定了我国在耳聋基因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上海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张亚林从事的是人工智能芯片相关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在他的带领下,这家独角兽企业坚持原始创新,自研硬件架构和软件平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芯片、板卡、系统、集群等产品为内容生成、信息安全、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提供算力支撑,极大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为智能算力发展作出了重要技术与产业贡献。
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少霆还有个身份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慧医疗中心主任及领军科学家(双聘)。在ChatGPT还未问世之际,张少霆就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医疗垂类语言大模型的研发中,“大医”雏形渐显。在他的带领下,商汤目前专注于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研究创新与场景落地,在行业内率先建立医疗多模态基础模型研发新范式,赋能数十种临床任务,实现产学研商用全流程落地,提出并打造由大模型“智慧中枢”驱动的智慧医院创新样板。打造AI赋能的区域影像互联互通新格局,显著推动区域医疗一体化进程。成果落地全国近千家医疗机构,已为数千万人次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此次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自然科学奖成果数量不断提升,获奖项目蕴含的原创性、引领性和颠覆性“基因”不断增强,学科交叉和前沿领域的研究已成主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相互促进、相互结合越来越紧密,由此折射出上海“创新策源地”的基石正在被不断夯实。
在198个获奖项目中,4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占比达23%,远高于前5年15%均值。16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6项成果的论文发表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5项成果的论文发表在CNS子刊,还有5项成果的论文发表在本领域权威期刊上。
技术发明奖成果则助力攻克了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一系列核心关键难题。科技进步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能注入了全新动力,为改善民生福祉带来了更多美妙的“科技邂逅”。
在17项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中,获授权发明专利644项,平均每个成果有38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举行。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214项(人),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获奖,可喜可贺。这些科研成果为社会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习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年来西方国家出于政治目的,对我们搞“科技封锁”,力图阻断中国谋求自身发展的道路。“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解决这些科技上的“卡脖子”问题,最终要靠自己。
从这次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的214项(人)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成果属于对高精尖技术的突破。比如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吴光辉和丁健两位院士。吴光辉院士是中国航空领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从我国第一型自主研制的预警机空警2000,到我国首款喷气支线,他都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丁健院士是我国药学领域杰出的领军科学家。他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发起中国科学院“个性化药物”战略先导A类科技专项,为我国个性化药物精准治疗的战略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要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要立足科技前沿,不仅要破解难题,还要进行开创性和引领性的科研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保持一定的科技优势。我们注意到这次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7项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中,获授权发明专利就多达644项,平均每个成果有38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其中,体现了“原创性、前沿性、面向未来产业新方向”特征的成果共114项,占比60%。科研成果大多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和绿色技术、环保技术、信息与智能以及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这些科技领域现在以至未来都是各个大国进行科技角力的重点所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人”是一切事务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科技人才梯队的建设刻不容缓。从这次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来看,中青年已经成为科技研究的中坚力量。10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人中有6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他们在量子科技、红外物理、智能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骄人业绩。而所有获奖项目共有1856位完成人,其中:50岁以下的有1415人,占比76%;45岁以下的有1133人,占比61%;35岁以下的有251人,占比13.5%。甚至35岁以下作为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的也有1人。老一辈引领指导,中生代发挥主力作用,新生代发愤学习创新,上海的科研队伍齐头并进,生气勃勃。
接下来,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应是尽快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只有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科技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早日实现发挥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