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碳氢树脂 > 【石油地理】石油真的是动物尸体变成的吗?从地理角度探秘石油成因!高考热点—石油资源与能源安全!

【石油地理】石油真的是动物尸体变成的吗?从地理角度探秘石油成因!高考热点—石油资源与能源安全!

aaron2024-12-13 01:24:04碳氢树脂26
热塑性弹性体

  石油是当今世界使用最普遍的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关于石油的起源,自从100—200年前,俄国两位有名的科学家分别提出了石油的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以来,学者们也就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学派,各持一说,至今仍争论不休,难分胜负。

  世界上第一个试图探索石油成因的是俄国的罗蒙诺索夫(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早在1763年,他就提出了以下观点:“地下肥沃的物质,如油页岩、碳、沥青、石油和琥珀……都起源于植物。因为油页岩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古代从结果实的地方和从树林里被雨水冲刷下来的烂草和烂叶变成的黑土,它像淤泥般沉在湖底……树脂和石油以它们的(重量)轻和树脂的可燃性表明它们的成因也是同样的。”

  1876年,俄国另一位著名人物、化学家门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地球上有丰富的铁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铁,以后又与过热的地下水作用,遂生成碳氢化合物,而碳氢化合物类似于石油。已生成的碳氢化合物沿地壳裂缝上升到适当部位储存冷凝,形成石油矿藏。“碳化说”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曾流行一时,但不久因为在地球深处并没有发现大量碳化铁的迹象,而且地球深处也不可能有地下水存在,此说渐渐被人们所否定。

  这一期间,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发现太阳系某些行星大气层和彗星核部都有碳氢化合物存在。它们显然与生物作用无关。俄国的索柯洛夫即于1889年推出石油成因“宇宙说”,认为地球在诞生伊始尚处于熔融的火球状态时,吸收了原始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随着地球不断冷却,被吸收的碳氢化合物也逐渐冷凝埋藏在地壳中形成石油。反对者则指出,地球形成的大气成分与现代大气差不多,不可能存在大量碳氢化合物;即使有的话,遇到高温有熔融状的地球也早就分解了。

  人们把“碳化说”、 “宇宙说”称为无机成因说。还有一种无机成因说,叫“火山说”。持“火山说”的人不多,他们认为石油是火山喷发作用的产物,但世界上位于火山带的油矿毕竟是极少数,这种学说无法解释大量的不存在于火山带的油矿的形成。

  到了1888年,杰菲尔(Jefil)继承罗蒙诺索夫的有机成因说,向无机成因说“发难”。他认为所有石油都是海生动物的脂肪经过一系列变化而形成。不久又有人提出植物残骸在湖或海底受温度压力等影响生成有机质,然后再转化成石油的观点,其中有的强调海生植物的重要性,有的则说陆生植物对石油生成更有利。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古勃金(И.М. Ив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Губкин)综合两家意见,发表“动植物混合成因说”,认为动植物的混合物经一系列变化更有利于生成石油。石油有机形成的最新理论认为,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有机物包括陆生和水生的生物,而以繁殖量最大的浮游生物为主。它们同泥沙和其他矿物质一起,在低洼的浅海、海湾或湖泊中沉积下来,首先形成有机淤泥,有机淤泥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造成与空气隔绝的还原环境。随着低洼地区不断沉降,沉积物不断加厚,有机淤泥承受的压力和温度也不断加大,经过生物化学、热催化、热裂解、高温度质等阶段,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20世纪40—5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石油烃类是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早期转变而成的。有人在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了与沉积物几乎同时形成的烃类物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又称“分子生油说”。

  60年代,取代“分子生油说”的是晚期成油说。晚期成油说认为,当沉积物埋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的晚期、蕴藏在岩石中的不溶有机物质—一酐酪根(Kerogen),才达到成熟热解而生成石油,因此又被称为“酐酪根生油说”。

  然而,无机成因学派并未偃旗息鼓。1951年,在过去40年中一直是有机成因论者的苏联地质学家H•A•库德梁采夫,突然180度大转弯,创立“岩浆说”。他深信地球深处的岩浆中不仅存在碳和氢,而且还有氧、硫、氮及石油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它们在岩浆由高温到低温的变化过程中,自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然后伴随着岩浆的侵入和喷发,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壳内部的有利部位经运移和聚集而形成石油矿藏。俄罗斯人在远东开发油气时发现,有一些油田深部的饱和度高于浅层。支持他们慢慢就形成无机生油的观点。

  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的天文学家高尔德,1977年起,在宇宙说和岩浆说的基础上,多次提出:石油来自地球深处,而且早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就已产生。他反驳有机说的理由是:世界上油矿的规模比其他任何沉积矿体大得多,已查明的油气储量也比原先根据生物成因说估计的高出数百倍之多;最难以解释的是许多油气伴生氦,但生物对氦的浓集不起任何作用;再有,生物作用说明世界油田分布高度集中的现象(指中东)。

  另外,按照传统理论,花岗岩是火成岩,不可能有油气,可是高尔德预言,瑞典中部一个欧洲最大的陨石冲击坑——呈环状的锡利延(Siljan)地区,系由花岗岩构成,却因有陨石撞击产生巨大裂缝,足以使地下深处的碳氢化合物流到地壳表层。为此,瑞典国家能源局在陨石坑里钻了7口500米左右深的探井,居然都见到了少量天然气,似乎证实了高尔德的假说。

  有机生油和无机生油最大的差别是,有机生油讲横向运移,无机生油认为以纵向运移为主,即沿断层运移。所谓断层就是通道,无机生油既然是深部成因的,那就应该到结晶基岩里面找油。越南的白虎油田,深入到花岗岩1500米,仍然有油气显示,这是有机生油论无法解释的。至于说公认白虎油田是无机成因的油田,也不一定。花岗岩确实渗透率很低,但裂缝很发育,侧向运移过来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的。

  争议了半天,权且认为我们天天为之奋斗的石油天然气,都是萌萌的生物演化而来,反正绝对不是这么来的↓↓↓!

  世界石油资源集中在中东、中南美洲、北美洲等地,且近十年除中南美洲探明储量有较大增长外,其他地区变化不大。截至2016年底,全球探明储量为1.7万亿桶,中东储量占据近半壁江山(47.7%)。中东以下探明储量排序为:中南美洲(19.2%)、北美洲(13.3%)、欧洲及欧亚大陆(9.5%)、非洲(7.5%)、亚太地区(2.8%)。

  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约80%可以开采的石油储藏位于中东,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非洲是近几年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海湾地区”。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总储量为156.2亿吨,主要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湾地区和北非地区。专家预测,到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苏丹排名非洲原油储量前五位。尼日利亚是非洲地区第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埃及等5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85%。

  北美洲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储量为245.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原油探明储量为29.8亿吨,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和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以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何马州最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区。美国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但因消耗量过大,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储量为16.9亿吨,是西半球第三大传统原油战略储备国,也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委内瑞拉、巴西和厄瓜多尔是该地区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2006年,委内瑞拉原油探明储量为109.6亿吨,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储量为16.1亿吨,仅次于委内瑞拉。巴西东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资源,是巴西原油储量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产油国,境内石油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东部亚马孙盆地,另外,在瓜亚斯省西部半岛地区和瓜亚基尔湾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亚太地区原油探明储量约为70亿吨,也是世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原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分别为45亿吨、12亿吨、9亿吨和6亿吨。中国和印度虽原油储量丰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进口。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新兴的石油生产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越南也于2006年取代文莱成为东南亚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马来西亚近海的马来盆地、沙捞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区。

  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据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最新的数据显示,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1804.9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的原油探明储量为1012.7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在世界原油储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东国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储量为355.9亿吨,居世界首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从先前的115.0亿吨升至143.1亿吨,跃居全球第三。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86.7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欧洲及欧亚大陆原油探明储量为157.1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其中,俄罗斯原油探明储量为82.2亿吨,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2006年的石油产量为4.7亿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也是该地区原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的储量为41.1亿吨。挪威、英国、丹麦是西欧已探明原油储量最丰富的三个国家,分别为10.7亿吨、5.3亿吨和1.7亿吨,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产油国。

  【人地协调观】结合相关材料,理解石油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增强节约使用石油资源的意识;结合我国的国情,理解我国应对石油及能源安全危机的策略,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与行为习惯。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综合思维】借助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石油的实例及数据,说明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在了解世界石油供需格局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开发利用石油资源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尝试从多个维度分析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理解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措施及原因。

  【区域认知】借助读图和阅读材料等途径,说明世界石油的分布及供需特点,阐述我国主要油田的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借助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我国不同石油进口战略通道的优点和缺点。

  【地理实践力】通过社会调查,分析某一地区的能源消费构成和形成原因;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和生活体验,明确个人在哪些方面可以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石油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是“工业的血液”。石油的分布、生产、消费都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包括石油在内的各类战略性矿产资源都与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

  石油是我国24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提供了当今世界85%的能源。在1965年的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为39.4%,超过煤炭成为世界第一能源,并在此后一直保持较高比重,2017年的比重为34.2%。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石油不但被用作重要的能源,还通过石油化工产业制成合成纤维、塑料、农药、化肥和药品等工业原料和制成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石油,石油深深影响并改变了整个世界。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国际关系都有较大影响。预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石油仍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石油形成之初,有机物在浅海或陆地上沉积,形成一层有机淤泥,成为生成石油的原始材料。随着地壳下沉,有机淤泥层被一层层的泥沙覆盖并封闭起来,与空气隔绝。在高温、高压和缺氧等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沉积下来的有机物形成了石油。

  生成石油的岩层(通常是页岩或石灰岩)叫作生油层。石油生成后呈微滴状分散在生油层里。由于生油层岩性致密,不能储藏大量的石油。在地层压力和毛细管作用下,生油层的石油被挤到有较大孔隙的岩层(如砂岩)中聚集起来。这种孔隙较大可聚集石油的岩层,叫作储油层。

  石油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从东半球和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分布在东半球;从南半球和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北纬20°~40°和北纬50°~70°两个纬度带内的石油资源较多。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国际关系都有较大影响。预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石油仍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世界石油生产供应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1985年后,世界石油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产油大国大部分都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此外,美国和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也较大。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了全球大部分的石油产能,主导着全球石油的供销格局,但近年来其石油产能的增速不及美国和俄罗斯。

  其次,世界石油消费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世界石油消费量近50年来稳步上升。石油消费增长的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与非经合组织国家的消费占比出现了趋势性的转变,石油消费的增量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

  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但过度依赖石油等化石能源也产生了很多政治、经济和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在遭受几次石油危机打击后,纷纷制定能源安全发展战略,开辟新的油源地和石油来源渠道,发展替代能源。但是目前,核能、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等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不到15%。今后一段时间里,石油仍将是最主要的能源,而且需求量还将持续增长。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东海陆架盆地、珠江口盆地和南海中南部盆地等大型含油气盆地。

  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占全球的23.3%,能源消费增长量占全球的33.6%。石油作为一种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我国消费增长最快的一种资源。我国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纵观我国石油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探索试验阶段发展到分层开采阶段,再到多种油藏类型采油工艺、采油工程智能化等,不仅深化了地质勘探理论,而且开发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技术,在核心技术国产化上取得了突破。

  在稳定国内石油生产的同时,我国基本完成了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进口战略通道的布局,油源、进口通道和运输方式逐步实现多元化,增强了我国石油的综合保障能力。

  我国在勘探开发石油资源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石油的产量、勘探技术和综合保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但在确保石油供给安全方面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方面,由于石油勘探工作周期长、风险大、投入大,近年来我国对这项工作的投入尚不能满足需要,石油探明储量增长有限。而且我国的一些大型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总体进入低品位时期,经营成本较高,产量大幅增长难度大。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与日俱增,国内石油产量的增幅远不及消费量的增幅,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导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增高。

  我国进口石油的来源地主要为中东等地缘政治不稳定地区,风险较大。运输进口石油依赖一些关键海峡、运河、运输管道,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阻断或者不安全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整个石油运输的安全。

  我国石油的储备规模及应急水平、国际合作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近年来国际油价波动幅度加大的形势。虽然我国海外石油投资增长迅速,但控制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盈利不多。

  加强勘探开发,保障国内石油产量。巩固老油田,开发新油田,加快开发海上油田,支持开发低品位资源,实现国内石油产量基本稳定。

  推进原油和成品油管网建设。优化和提升陆上、海上原油进口能力。解决区域油品产销不平衡问题,提高管道运输比重。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和安全高效的现代石油管道网络。

  提升石油储备能力,坚持节约利用石油,发展清洁替代能源。推进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做到节流与开源并举,确保石油安全。

  经过三期项目,我国已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以确保我国石油供应安全。

  石油是我国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既要重视其战略价值,大力开发利用,同时又要将其纳入我国能源保障体系中,科学合理地规划和保护,从源头上解决石油等能源安全问题。

  面对全球性的石油资源紧张形势,我国将保持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合理比重,完善节约型石油消费模式;大力开发利用天然气,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确保长期稳定地供给能源,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正在重点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同时,我国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发展核电,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轻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运送压力。

  调整能源结构和实现能源总体战略,需要与时俱进的法律制度作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稳步推进能源领域的立法工作。我国自1995年颁布第一部能源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后,已陆续颁布了5部能源法律和15部能源法规,为国家经济安全和能源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15.A 根据材料,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耗总量×100%,图中显示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石油消耗总量也是逐年上升,故可得出我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攀升,A对,C不对。图中反映石油消耗总量、对外依存度的关系,不能直接反映生产量的变化,更不能反映石油生产量大幅提升或者减少,BD不对。

  14.A 根据材料,墨西哥天然气一半以上需从美国进口,在石油资源丰富,但加工能力弱的情况下,利用石油成本高,说明天然气的进口价格较低,能替代石油;天然气相对石油清洁,造成的环境污染较小;材料无信息支撑天然气远景储量比石油更大,图中显示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差不多;天然气为气态,石油为液态,天然气开采难度更大。

  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1-3题。

  1.B 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也即煤炭转化为石油,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需靠近煤炭产地,属原料指向型。

  2.A 在地表水匮乏地区,水资源短缺,长期用水宜采用循环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长期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出现地面沉降等问题,远程调水工程量大,成本高,建地下水窖储水量较小。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

  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热塑性弹性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AI创作、互联网收集,请查看免责申明

本文链接:http://www.wvchemicalgroup.com/post/28850.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