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汉光:新婚9天入台潜伏42年后回大陆探亲中央下令恢复党籍
1949年,退守台湾前夕,一场惊心动魄的潜伏任务悄然展开。谢汉光,这位刚刚新婚9天的年轻人,不得不离开怀有身孕的妻子,踏上了一段漫长而未知的征程。他带着组织的使命,以林业专家的身份进入台湾,开启了长达42年的地下工作生涯。在这段岁月里,他经历了时期的政治清洗,目睹了众多的牺牲,亲历了台湾社会的沧桑巨变。当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他终于有机会重返阔别已久的故土。但是,42年的漫长等待,他的妻儿是否依然健在?组织是否还记得这位深藏功与名的老党员?这段尘封的历史,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探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遍中国大地,台湾重回祖国怀抱。这一年,在广西农场担任主任的谢汉光正忙于处理农场事务。这位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院的知识分子,凭借专业知识将一个普通农场的产量提升了一倍有余。
当时的农场不仅是粮食生产基地,也成为地下党员的重要联络点。谢汉光和他的同学陈仲豪、张伯哲等人经常在此讨论时局。他们都是广西大学的高材生,对马列主义有着深入研究。在农场的谷仓里,他们秘密收藏了大量进步书籍,这些书籍往往在深夜时分才被取出阅读。
1946年初,国共谈判破裂的消息传来。谢汉光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党组织需要他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前往台湾开展工作。这个任务的背景是:当时台湾虽已光复,但对岛内的控制并不稳固。许多台籍同胞对的腐败统治极为不满,这为地下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完成这项任务,谢汉光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赴台身份。广西大学的一位老教授适时发来邀请,希望他去台湾林业试验所工作。这封信为谢汉光打开了通往台湾的大门。
1947年春,谢汉光在香港等待赴台船只期间,与一位女子相识并迅速坠入爱河。这段始料未及的姻缘,让原本简单的任务变得复杂起来。但组织考虑到已婚身份反而更有利于掩护工作,同意了这桩婚事。
婚后第九天,谢汉光登上了前往台湾的轮船。此时,他尚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经怀孕。同行的还有其他几位以不同身份赴台的地下党员,他们互不相识,却肩负着相同的使命。
1948年,谢汉光在台湾林业试验所站稳脚跟。他利用职务之便,频繁往来于各地林场,这为建立地下联络网提供了便利。同时,他还协助其他地下党员陆续进入台湾,其中就包括他的大学同学梁正卿。到1949年初,一个以林业系统为依托的地下工作网已经初具规模。
这时的台湾,在大陆的溃败已成定局。越来越多的军政人员涌入岛内,局势日趋紧张。谢汉光和们开始为即将到来的严峻考验做准备。他们将重要文件分散存放,建立了多重备用联络方式,并在各地林场设立安全住所。
1950年春,台湾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肃清行动。谢汉光所在的林业试验所也未能幸免。一天清晨,几名便衣警察突然来到试验所,带走了三名工作人员。这些人都是谢汉光的同事,其中包括一位来自福建的技术员。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形势,谢汉光开始调整工作方式。他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专业技术人员,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林业研究工作中。在台湾南部山区,他主持了一项松树育种实验,这个项目为他提供了探访各地林场的机会。
1952年,一场意外打乱了原有的部署。谢汉光在台北的一个联络点被特务发现。所幸当时他正在高雄进行实地考察,躲过了这次搜捕。但这次事件迫使他不得不暂时中断与其他的联系,转移到台东的偏远山区。
在台东期间,谢汉光以研究水土保持为由,深入农村展开工作。他帮助当地农民改良耕作方式,获得了村民的信任。一位姓叶的老农将自己的祖屋借给他居住,并将他当作自己的儿子。这段经历后来成为他隐藏身份的重要支撑。
1955年,台湾当局加强了对大陆籍人士的监控。谢汉光适时改用了"叶依奎"这个化名,对外称是台东叶姓农民的后代。他将自己的口音刻意改成带有台湾南部特色的腔调,平日的穿着打扮也逐渐本土化。这种转变让他成功地融入了当地社会。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林业系统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造。1957年,谢汉光被调往新成立的林业研究中心。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多的技术资料和行业信息。他将这些信息编成专业报告,通过隐秘渠道传递给组织。
这一时期,台湾社会正在经历剧烈变革。谢汉光亲眼目睹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全过程,见证了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种种变迁。他将这些观察记录在一本貌似普通的林业笔记中,用特殊的暗号标注重要信息。
1959年底,一次偶然的巡视让谢汉光发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当局开始对林业系统的人事档案进行全面清查。为了避免身份暴露,他主动申请调往台湾中部的一个偏远林场。这个决定让他失去了获取重要信息的机会,但也确保了安全。
在这段最为艰难的岁月里,谢汉光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每到一个新地方,他都会仔细观察周围环境,预先设计多条撤退路线。他将重要文件藏在树洞里,用防水材料包裹,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换存放位置。这些谨慎的做法,让他在最严重的时期依然安然无恙。
1960年初,台湾政治形势的变化导致谢汉光与组织失去了最后的联系。他在台中的林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始终坚持收听大陆广播。通过收音机,他得知了大陆正在经历重大变革,这些消息使他必须更加谨慎地隐藏自己的关注。
在"叶依奎"的身份掩护下,谢汉光开始在中部山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他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声誉。这种看似平凡的工作,实际上为他创造了更多活动空间。
1965年,台湾当局开展了一次针对老党员的专项调查。谢汉光提前得到消息,立即将自己珍藏的文件转移到深山里的一处废弃炭窑中。这些文件包括了他多年来记录的台湾社会变迁资料,以及与组织失去联系前的重要信息。
为了进一步稳固身份,谢汉光开始参与地方性的民间活动。他加入了当地的农会,经常参加农业技术交流会。在这些场合中,他总是刻意表现出对技术问题的专注,回避任何政治话题。这种做法不仅消除了别人的疑虑,还为他赢得了"书呆子"的称号。
1968年,台湾开始推行"九年国教"政策,社会风气逐渐开放。谢汉光抓住这个机会,开始订阅各类报刊杂志。他特别关注有关大陆的新闻报道,虽然这些报道大多带有偏见,但仍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1970年代初期,台湾经济快速发展,林业政策也随之调整。谢汉光被调往一个新成立的林业研究站。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多年轻的技术人员,其中不乏对大陆充满好奇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讨论让谢汉光对台湾社会的思想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解冻,台湾社会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谢汉光注意到,一些报纸开始刊登关于大陆发展的客观报道。他将这些报道仔细保存,并在笔记本上用暗号记录重要信息,以备将来向组织汇报。
1975年前后,谢汉光遇到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华裔学者。这位学者经常往返于台湾和香港之间,带来了许多大陆的最新消息。通过与他的交谈,谢汉光了解到大陆改革开放的动向。这些信息让他看到了两岸关系改善的希望。
在这十五年中,谢汉光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警觉性。他定期更换藏匿重要文件的地点,保持着作为地下工作者的各项纪律。虽然与组织失去联系,但他从未放弃过信仰,始终期待着重返组织的那一天。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打开那台老旧的收音机,收听来自大陆的广播,努力捕捉每一个可能与组织有关的信息。
1975年末,台湾社会开始出现新的变化。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民间要求政治改革的声音逐渐增大。谢汉光在林业研究站的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他被任命为一个森林保护项目的负责人。这个职位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界人士,也使他能够更好地观察台湾社会的变迁。
1978年,中美建交的消息传来。谢汉光注意到台湾社会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在一次林业技术研讨会上,他遇到了几位来自日本的专家,从他们口中得知了更多关于大陆改革开放的信息。这些消息让他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充满期待。
1979年元旦,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报禁。谢汉光开始订阅更多的报纸杂志,其中包括一些对大陆持相对客观态度的刊物。他将这些刊物中关于大陆的报道剪贴下来,按时间顺序整理成册,记录着祖国的发展变化。
1981年,谢汉光调任至台北近郊的一个林业示范区。这里距离台北市区较近,信息更为灵通。他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台湾商人开始通过香港与大陆做生意。一位经常往返香港的林业设备商人告诉他,大陆的木材加工业正在快速发展。
1983年,台湾开始允许民众通过香港、澳门等地与大陆亲属间接联系。谢汉光曾试图通过这个渠道寻找在大陆的家人,但因担心暴露身份而不得不放弃。他只能继续通过收集各种公开信息来了解祖国的情况。
1985年,谢汉光在一次林业考察中遇到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华裔教授。这位教授刚从大陆考察回来,带来了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与教授的交谈,谢汉光了解到大陆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开放,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6年,台湾政治环境出现重大转折。成立,党外运动日益活跃。这一年,谢汉光所在的林业系统也开始推行改革,一些老职工陆续退休。他借此机会申请调往一个较为清闲的岗位,为可能到来的政策变化做准备。
1987年初,台湾社会各界要求开放探亲的呼声越来越高。谢汉光开始频繁收听大陆广播,希望能获得更多相关信息。他将自己多年来收集的文件重新整理,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向组织汇报。在林业站的办公室里,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工作总结,记录了台湾林业发展的重要数据。
这段时期,谢汉光表面上依然是那个专注于林业工作的"叶技师",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与组织重新取得联系的努力。每当有来自大陆的访问团到访,他都会留意其中是否有组织的联络人。他在日记中用暗语记载着:"枝叶虽然分离,但根系永远相连。"
1987年7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解除令。这个消息传来时,谢汉光正在台北近郊的林业站整理档案。几天后,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三十八年的隔绝即将结束。
1988年初,谢汉光收到了一封来自香港的信件。信中提到了一个只有组织才知道的暗号。这是他失去联系后第一次收到组织的信息。按照信中的安排,他以考察林业技术为名,在三月份前往香港。
在香港,谢汉光见到了组织派来的联络员。他将保存了三十多年的工作记录交给了组织。这些记录详细记载了台湾林业发展的全过程,包括林业政策的变迁、技术改革的细节,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1988年下半年,谢汉光开始为回归组织做准备。他以退休为由,主动申请调离工作岗位。在交接工作时,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林业技术资料整理成册,留给了年轻的同事。这些资料中凝结着他在台湾三十多年的专业经验。
1989年春,组织为谢汉光安排了回归途径。他先以赴美探亲的名义离开台湾,在美国短暂停留后前往香港。在香港期间,他见到了组织派来的工作人员,详细汇报了三十九年来的地下工作情况。
回归前夕,谢汉光将自己在台湾期间收集的重要史料整理完备。这些材料包括了台湾社会各个时期的重要变迁记录,是一份难得的历史见证。他将这些材料分类装订,制作了详细的目录,便于组织研究使用。
1989年夏末,谢汉光终于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程。当他走下飞机的那一刻,已经是事隔三十九年。在机场,组织派人专程迎接。随后的日子里,他向组织详细汇报了在台湾的潜伏经历。
1990年初,组织对谢汉光三十九年的地下工作做出了高度评价。他的经历被整理成专门的档案,成为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他在台湾林业系统工作期间收集的大量技术资料,为两岸林业交流提供了宝贵参考。
在回归后的日子里,谢汉光开始协助组织开展对台工作。他将自己在台湾积累的经验和人脉网络贡献出来,为促进两岸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把在台湾林业部门工作的经历整理成专题报告,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谢汉光的回归,标志着一段跨越近四十年的地下斗争画上了圆满的句点。这位隐姓埋名三十九年的地下工作者,最终完成了组织交给他的使命。他的经历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特殊篇章,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时期的开始。
12月18日,圈内制作人王大发曝出猛料,称吴奇隆与刘诗诗早已离婚,且刘诗诗目前已不再与吴奇隆有任何往来。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一篇题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的2017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引发网络热议。记者查询中国知网发现,截至目前,该篇论文下载量已经达到98623次,网友称其为近日的“网红论文”。
日本商业航天公司“太空一号”12月18日再次尝试在和歌山县发射一枚小型固体燃料火箭运送卫星上天。当天,搭载5颗小型卫星的“凯洛斯”火箭2号从位于和歌山县的纪伊太空发射场发射升空。发射后不久,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卫星入轨失败,因判断任务难以完成,已采取飞行中止措施。
@警民直通车-闵行 12月18日消息,12月13日18时50分许,闵行区永杰路某小区住宅内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致一名女子(祝某)死亡。当日,犯罪嫌疑人徐某(男,27岁)即被警方抓获,据其交代,双方因经济纠纷产生矛盾,来沪实施犯罪行为。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12月15日,胖东来工作人员回应线上专营店上新自营羽绒服时表示,胖东来已开通微信小程序专营店,搜索“胖东来百货”,选择胖东来生活广场一大众服饰。胖东来自营羽绒服现有400多元和500多元两款,鸭绒含量90%,满99元包邮,后续自营羽绒服会持续上新。
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王波决定逮捕记者18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波涉嫌受贿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王波作出逮捕决定。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来源:新民晚报 近日 重庆大渡口区法院 审理了一起 黄昏恋引发的百万彩礼案家住上海市黄浦区的徐大爷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家距离黄浦江很近。
在国际政治的风云棋局之上,韩国总统尹锡悦当下的处境,仿若置身于风暴眼,其行径与结局勾勒出一幅令人唏嘘的悲凉图景。紧抱美国大腿:主权蒙尘的“谄媚”尹锡悦执政以来,近乎偏执地向美国靠拢,那姿态宛如一条急于邀宠的“看门狗”,将韩国的独立自主弃如敝履。
刘女士,现年42岁,近两个月来感到手臂部位异常干燥且伴有瘙痒,同时出现了众多小红色疹子。为此,她自行前往药店购买了药膏进行局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