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之祖”的秦腔也向流量低头了?
有人说世风日下,非遗传承要对着摇子低声下气,也有人觉得不管怎样,只要能让更多人关注秦腔,就是一件好事。
最近,在青海摇秋招直播间,秦腔非遗传承人安万带着剧团成员连线了张诗尧,跳了一首秦腔版青海摇。
也有网友表示,称“老师”,是出于对张诗尧的尊重。不同领域的人有不同的擅长,张诗尧也算是互联网方面的老师。
用新一代势力来救济老一代文化遗产是件好事,不能把两者绝对地分开谈,不然留给传统文化遗产的空有博物馆的展柜了。
还有观察细致的吃瓜群众在看热闹:从张诗尧的表情看得出想夸,又不知道咋夸,书到用时方恨少,只能不停念叨“太震撼了”。
不管怎么说,这场直播连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化壁垒,让更多人了解并接触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音乐结构上,秦腔开创了梆子腔结构,通过各种板式(即节拍)的变奏,形成节奏、节拍、旋律的变化。
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将数枚甚至数十枚猪獠牙含在口中,通过控制气息和面部肌肉的运动,使猪獠牙在口中翻滚、跳跃、发出清脆的声响。
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在头顶放置一盏油灯或蜡烛,然后做各种动作,如跳跃、翻滚、打斗等,最后还要在头顶将灯吹灭。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85.8%的受访者都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
非遗技艺、活动受到更多关注,非遗周边产品也相当受欢迎,打卡非遗成热门旅游项目,非遗工作室、体验馆遍地开花,日常服饰装饰中的非遗元素更常见,展现非遗文化的影视剧、节目更普遍。
最典型的就是戏曲,虽然越来越多人已经关注了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但是多数都不甚了解,更难欣赏。
上戏的416女团就是将传统的戏曲曲目与原创歌曲相结合,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又不会因为戏曲的老旧而感到无趣。
可以肯定的是,想要让非遗实现更好的传播,就离不开新平台、新质生产力,把握好互联网就是传统文化当下的趋势。
世风日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促成的,或许传统的没落是时代的选择,但它们能还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离不开非遗传承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