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的食品添加剂真比欧美日本更多、更狠?
其实,早在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国标GB 2760-2024,重新规定了脱氢乙酸钠的使用要求。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食品添加剂市场深度调查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显示,2019-2023年,中国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品种总产量,从1269万吨增长到161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15%。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根据德勤中国发布的《中国宠物食品行业白皮书》数据,预计到2026年,中国宠物食品的市场规模,也只有1140亿元。
比如,我们日常在熟食店买的酱肉,一个酱肘可以炖几个小时不脱形,靠的就是著名的肉食保水剂,磷酸盐。
1961年越战期间,美国曾用飞机向越南战场喷洒2.1万加仑含有剧毒物质“二噁英”的除草剂“橙剂”,导致越南14%的国土寸草不生,污染持续了几十年。
各国间能用不同的标准,体现出添加剂产业的一个特点:生产、使用、消费,角色不统一,信息相对闭塞。
然而到目前为止,食品添加剂这门学科都没有在大学里建立独立专业,只能作为课程,附属于食品科学、食品化工等相关专业中。
比如近20年来,日本食品安全事件最少的2021年,全国仍有717起食物中毒,学校和养老院也不例外。
但这些头部企业对同行的影响力不强,也几乎从不站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不骄傲,不表态,不愤怒,就在食品工业和餐饮业的背后默默运作。
可是换一种思路,如果有人能站出来主动交流,给企业一些指引,也帮消费者做一做“嘴替”。至少能帮大众识别友军,避免拔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