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材料百科 > 通用技术新材·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发展论坛在晋江举办

通用技术新材·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发展论坛在晋江举办

aaron2024-12-23 23:30:39材料百科23
热塑性弹性体

  11月18日下午,通用技术新材·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发展论坛在福建泉州晋江举办。论坛由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用技术新材”)指导,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纺织科学研究》杂志主办,中纺院海西分院、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通用技术新材总经理、中纺院董事长姜俊华,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纺院原院长赵强,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纯,中纺院总工程师李瀚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处长冯丽出席会议,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石狮市中纺学等科研院所以及头部企业的代表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李瀚宇主持。

  通用技术新材总经理、中纺院董事长姜俊华致辞,他指出:“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参加通用技术新材·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发展论坛。期待本次论坛能够深入探讨纺织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为我国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在本次论坛上,纺织行业各领域专家分享了纺织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与通用技术新材板块共同围绕纤维新材料、生物基纺织新型纤维及化学品、复合材料,以及化纤生产智能化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香港理工大学利民先进纺织科技青年学者、未来智慧穿戴中心(深圳)主任寿大华作题为《纤维新材料在先进纺织品与智能可穿戴技术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他详细介绍了纤维新材料及其智能穿戴领域的应用,如导电纤维、形状记忆纤维、相变材料纤维以及变色纤维等。这些新材料不仅具有卓越的性能,还能够在智能热管理、环境监测、人体健康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东华大学/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毛志平以《生物基纺织新纤维及化学品》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详细分析了各类生物基纤维材料、新型多糖纤维/织物(如甲壳素/壳聚糖纤维、海藻纤维等)和再生蛋白质纤维的优势性能、存在问题及应用方案。还介绍了生物基纺织化学品,如生物基着色剂、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生物基整理剂、纺织印染用酶助剂的应用和前景,为生物基纺织品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刘旭庆带来了《复合材料领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深入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技术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与纤维和树脂界面增强的应用。未来,先进复合材料将朝着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化、智能化是未来复合材料发展的趋势。

  东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洁以《化纤生产智能管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为题进行演讲。她从设备运维、视觉检测、质量调控、生产调度四个方面介绍了数据驱动的化纤生产管控技术。未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形成领域知识增强的生成式化纤智能管控大模型,生成复杂管控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用技术新材·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发展论坛不仅为通用技术新材料板块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更为纺织行业搭建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桥梁。未来,通用技术新材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携手业界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纺织科技的新领域、新方向,为推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热塑性弹性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AI创作、互联网收集,请查看免责申明

本文链接:http://www.wvchemicalgroup.com/post/34348.html

标签: 中国材料网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