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朱逢博与老师相识6天闪婚丈夫离世后守骨灰生活十多年
2023年的东方卫视春晚舞台上,一位优雅的老艺术家缓缓登场,她用依旧清澈动人的歌声,将观众带回了一个充满回忆的年代。
施鸿鄂这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这个女孩,他开始认真倾听朱逢博的演唱,并被她甜美圆润的嗓音和清晰的吐字所吸引。
1967年夏天,7月份的一天,朱逢博心里突然起波澜了,因为有个消息传来,有人打算给施鸿鄂说媒。
看到眼前这个勇敢而真挚的女孩,施鸿鄂被深深地打动了,他紧紧地拥抱住朱逢博,这一抱,便是一生一世的承诺。
受父母的影响,朱逢博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像父母一样,用自己的设计改变城市的面貌。
歌剧院的领导们被朱逢博的歌声深深吸引,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音乐人才,于是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她能够加入歌剧院。
然而,朱逢博心中早已有了明确的目标,她一心想成为一名建筑师,对于歌剧院的邀请,她一开始是拒绝的。
1968年,朱逢博因为连续演出《白毛女》二百多场,导致嗓子出现问题,甚至出现了两个小结,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在朱逢博手术康复后,他便开始悉心指导她,帮助她改进唱法,将西洋传统发声技巧与中国戏曲演唱的混合共鸣相结合。
当谷建芬遭到非议而情绪低落时,朱逢博特意写信鼓励她,谷建芬为此深受感动,并专门为朱逢博创作了歌曲《那就是我》。
在葬礼结束后,她拒绝下葬丈夫的骨灰,而是将骨灰盒放在卧室的台案上,每天都与丈夫的“照片和骨灰”说话,仿佛他从未离开。
朱逢博保留着与丈夫生活时的习惯,吃饭时会先给丈夫盛一份,还会经常对着骨灰盒讲述自己和家人的近况。
85岁的朱逢博在儿子和家人的关照下,慢慢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了出来,现在精神状态好转了不少。
从最初的建筑梦想,到意外踏入歌坛,再到与丈夫相濡以沫的音乐人生,她的经历展现了对梦想的追逐、对爱情的坚守以及对艺术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