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塑性弹性体研究进展 第2页

我校教师在分子器件和新能源催化转化领域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我校教师在分子器件和新能源催化转化领域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化工与爆破学院李智博士和胡劲松教授,联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化学院教授Stijn F.L. Mertens等在有机分子的可逆分子膜结晶、过渡金属碳/氮化物电催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化学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化工三大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和国产新锐期刊Science China Materials发表。

我国科研团队在塑性热电材料领域取得新突破

我国科研团队在塑性热电材料领域取得新突破

  11日,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倩、毛俊团队在塑性热电材料领域取得新突破,发现铋化镁单晶在室温下兼具出色塑性变形能力与优异热电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于10日发表在《自然》上。

  毛俊介绍,传统高性能热电材料多为无机半导体,材料往往在弯曲和拉伸状态下易发生断裂。与之相比,有机半导体通常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但热电性能普遍低于无机材料。

  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制备出厘米级高品质铋化镁单晶。团队研究发现,铋化镁单晶在面内方向压缩应变超过75%,拉伸应变高达100%,这一数值相较传统热电材料高出一个数量级,且超过部分具有类似晶体结构金属材料(如钛、镁、锆、钴、铪)。

仪器新应用中国科学家在高性能有机热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仪器新应用中国科学家在高性能有机热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能源回收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如何有效地从废热中回收能量,以支持各种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一领域,共轭聚合物由于其柔性、低成本和可溶液加工性,被视为具有巨大潜力的热电材料。然而,尽管它们在理论上具有优越的性能,但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低无量纲优值(ZT)这一主要问题。ZT值是衡量热电材料性能的关键指标,低ZT值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

  为了提高聚合物的ZT值,科学家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例如优化共轭骨架、设计功能侧链、调整凝聚结构以及工程化掺杂水平等。尽管这些方法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当前的ZT值范围仍然仅为0.01至0.5,相较于商用块材(ZT298K = 0.8-1.0)和柔性无机材料(ZT = 0.6-1.1)显著低于预期。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热电塑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受到限制。

研究发现相互作用增强超辐射相变的新机制

研究发现相互作用增强超辐射相变的新机制

  团队的易为教授研究组在超冷原子及开放体系相变的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原子-腔混合系统中相互作用增强超辐射相变的新机制。12月9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超辐射相变最早可追溯到半个世纪前人们对Dicke模型的研究。在Dicke模型中,彼此间无相互作用的原子与光场耦合,当耦合增强至阈值时,体系中出现正常态到超辐射态的连续相变在超辐射态下,原子的激发态和光场均呈高占据状态。类似的现象同样存在于开放量子系统的稳态中,而近年来超冷原子气体量子调控和量子模拟方面的进展,极大地推动了对开放量子系统超辐射相变的探索。在近期的理论和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在量子气体-光腔的混合系统中,量子统计对超辐射相变有重要影响。然而,这些系统的原子间通常不存在相互作用或相互作用较弱。是否存在某种机制,令原子间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开放系统的稳态超辐射相变,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科大发现软晶格无机固体中的普拉托-瑞利不稳定性现象

中国科大发现软晶格无机固体中的普拉托-瑞利不稳定性现象

  E,E = S或Se)软晶格离子晶体中发现了类似于传统流体的普拉托-瑞利不稳定性(Plateau-Rayleigh instability)现象,并以此建立了受表面能与界面能共同调控的自限制化学转化新方法,实现了一维周期性同轴异质纳米线的精准普适合成,丰富和发展了无机纳米异质结构的精准合成方法学。该研究成果以“Plateau-Rayleigh instability in soft-lattice inorganic solids”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J. Am. Chem.Soc.2024,doi/10.1021/jacs.4c11866)。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邵振潮、江贤贇和张崇,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江慧军副研究员和合肥工业大学李毅教授。

动态动力学不对称酮的烯丙基化、炔丙基化和丁烯基化反应

动态动力学不对称酮的烯丙基化、炔丙基化和丁烯基化反应

  该成果报道了铜催化消旋酮的动态动力学不对称烯丙基化、炔丙基化和丁烯基化反应,一步高效构建含有连续手性中心的手性叔醇结构。

  含有连续两个手性中心的叔醇结构广泛存在于生物活性分子中。有机金属试剂对-手性酮的非对映选择性亲核加成是合成该结构普遍的方法,然而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1) -手性酮合成困难,且反应过程中可能消旋;(2) 反应的非对映选择性较难预测;(3) 采用化学计量的格氏试剂等金属试剂,反应条件苛刻,官能团兼容性差等。因此,通过对简单易得的消旋酮的动态动力学不对称加成反应是合成,-手性叔醇更为理想的方法。

原位STEM观察晶粒旋转新视角!

原位STEM观察晶粒旋转新视角!

  多晶材料是不同晶格取向的晶粒的聚集体,因其在再结晶、塑性变形和晶粒生长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受到关注。与传统的单晶材料相比,纳米晶材料具有更优越的机械性能和更快的晶粒生长动力学,这使其在电子、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这些材料在微观结构演化过程中也面临晶粒旋转和织构演化等挑战,影响其性能的稳定性。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潘晓晴教授、香港大学David J. Srolovitz和香港城市大学韩健教授等人合作在理解纳米晶材料的微观机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他们通过四维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4D-STEM)技术,深入探讨了纳米晶材料中不连续性介导的晶粒旋转机制。研究发现,在晶粒生长过程中,晶界的不连续性运动显著影响了晶粒的旋转行为,这为揭示晶粒旋转与晶界迁移之间的统计相关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科大在微流动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大在微流动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我校工程科学学院朱志强特任副研究员、司廷教授和徐晓嵘教授在微纳尺度流动理论和调控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提出了无边界约束的开放式微流动方法,实现了从零维到三维材料的先进制造。新技术克服了传统封闭式微通道的局限性,具有生产效率高、材料适用性广、易于集成化和工业化等特点,在微球和微胶囊制备、增材制造、生物医学、能源环境、传感和微型机器人等领域展现出了重要的应用前景。结合国内外的最新进展,该团队近期撰写了题为《Free-Boundary Microfluidic Platform for Advanced Materials Manufacturing and Applications》的长篇综述,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南京聚隆前三季度营收增长29%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南京聚隆前三季度营收增长29%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024年三季度报告出炉,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均显著增长。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6.12亿元,同比增长29.47%;归母净利润为5619.39万元,同比增长5.44%;扣非归母净利润为5373.40万元,同比增长4.58%;基本每股收益0.53元。

  南京聚隆紧跟国家战略和行业趋势,聚焦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新能源、轻量化、解决新材料技术难题、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公司紧抓市场机遇,将新能源板块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