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为中国式现代化点燃腾飞引擎
2022年10月1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的第一套国产线在上海石化投料开车并产出合格产品;5月1日,中国石化“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在塔里木盆地开钻施工,设计井深9472米,直逼万米井深大关;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基地发射成功,配套应用了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石科院等单位提供的高端润滑油系列产品……
40年波澜壮阔,40年持续攀登。中国石化早已把“振兴石化,依靠人才、科技先行”“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发展理念融入血脉、刻进基因,全力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点燃腾飞引擎。
时光倒回40年前,如何把1亿吨原油资源利用好并有能力加工进口原油?如何快速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的大炼油、大乙烯、大化肥、大化纤和大型码头油库项目,为我国现代石化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带着厚重的使命任务,1983年,中国石化诞生了。
40年来,中国石化建立完善了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公用技术体系,新领域技术快速发展,总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批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油气勘探开发多项关键技术装备实现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中国石化目前已形成特色明显的油气勘探开发及工程装备技术:创新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及勘探开发技术系列,非常规油气立体开发技术实现一体化发展,非均相复合驱技术解决了聚驱后提高采收率这一世界性难题,工程装置方面形成地震节点采集系统、高密度三维地震及高端成像软件、高温随钻测量系统等系列技术。
炼油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实现世界领先。中国石化目前已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现代化炼油厂全流程技术,并加快推进在“双碳”目标下优“炼”强“化”。中国石化首创的“催化”炼油技术成功在低硫船燃领域占得先机,并为实现炼油产业结构由燃料型向油化一体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路径。攻克生物航煤成套技术,以“地沟油”等餐饮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航煤,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生物航煤技术的国家。自主合成航空发动机润滑油完成适航认证,取得国内首张补充型号合格证(STC)。
化工与材料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赢得战略主动、形成竞争优势。中国石化能够自主设计建设百万吨乙烯、芳烃、煤化工工程,创新形成了系列基本有机原料技术,开发了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三大合成材料生产技术和系列化产品。中国石化是全球第四家、国内第一家具备连续稳定生产素有“黄金塑料”之称的聚丁烯-1产品能力的领军者,生产出了“黑金纤维”48K大丝束碳纤维和“绿色橡胶”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等拳头产品,国际上首次实现铁系枝化丁戊橡胶工业试生产。自主研发的甲醇制烯烃(MTO)全流程工艺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MTO全流程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公用新技术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尤其是2012年以来,中国石化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在发展主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绿色节能、低碳环保、本质安全的公用新技术。开发大型化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高效油气回收技术提升节能环保效能,已投产的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近100万吨。成功开发高酸性气田智能化安全管控技术体系,全面上线S-Zorb(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在线实时优化成套软件。成功开发大型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成套技术,实现了工艺、工程和主体材料与装备国产化,在天津LNG接收站建成当时国内首座“双泊位”LNG码头。
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中国石化探索形成地热资源绿色高效勘探、开发、利用技术体系。氢能“制储运销用”全链条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推进,形成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纯化技术和油氢合建站模式,建成投用多套氢气纯化装置和千吨级供氢母站,成功研发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制氢关键催化材料并实现工业生产示范。中国石化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生产供应企业和建成加氢站数量最多的能源公司。
40年来,中国石化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发展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着力加强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转化的贯通式创新,科技创新实力愈加强劲。
形成了一大批数质量可观的专利。截至今年4月26日第2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石化获得中国专利奖147项,其中金奖22项、银奖13项,累计申请专利10万余件,获得专利授权6.2万余件,专利质量连续4年位居央企首位,专利综合优势保持央企领先。
科技研发创新平台不断完善。截至2022年,中国石化已建成8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拥有8家直属研究院、两家海外研发机构和50余家所属企业研究机构,建有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在内的28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43个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2家海外研发机构建成投用。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联合成立资源地球物理研究院,成立清华大学-中国石化绿色化工联合研究院,持续推进广东高端材料研究院、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建设。
探索形成特色科研攻关机制。中国石化自成立起就开始以项目组形式落实科研攻关任务,并发展形成集结各方面力量一体化推进的“一条龙”攻关。在此基础上,1991年开始实施“十条龙”技术攻关,滚动推进,截至2022年底,已累计完成200余项重大成套技术工业转化。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作战攻关机制,汇聚优质资源,加快前沿基础领域突破。
打造了一支科研领军型人才队伍。截至目前,中国石化拥有两院院士23名,直属单位首席专家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近500名,研发人员2万余名。
40年来,中国石化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效能,营造了勇于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科研氛围。
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部分企业研究院调整为直属研究院分院,推动实施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动态优化管理,首次开展实验室考核评价。以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局,紧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形成“大循环”机制。集团公司牵头与多家央企共同组建联合创新平台,全力解决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自主可控。
高质量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党和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攻坚目标,为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制度体系贡献力量,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贯彻落实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等政策要求,聚焦“四个面向”,加快建立有利于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的制度体系。
纵深推进科改示范行动。催化剂公司、北化院荣获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标杆企业称号,经纬公司首次进入“科改企业”名单。中国石化围绕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部署,在全部8家直属研究院启动科改示范行动,创新内生动力活力得到显著提升。